课题研究
校长教育教学观通讯(六)|魔幻现实主义的新编新影
2025-02-27 10:50:05我的观影习惯向来比较小众,一场子,七八个人,两三对情侣,银屏上的人也少,场面也不闹,整个下来也没几句台词,更别说有什么金句,坐在后排放映机滚动的咬齿音厘厘清晰,是最惬意的享受。看《哪吒之魔童闹海》委实是在众声喧哗的观影感说中,走进了影院。看到观众影毕后,久久驻足,直到片尾曲余音已绝,服务生一遍又一遍催促出场,大家才慢慢往外走,门口已经聚集了下一场的观众。感慨良多:是什么让144分钟影长、乍一听就是小孩子家家的动漫片,吸引了全球无数的男男女女、老老幼幼,没有任何权威机构的宣推,更别说官方加持。在影视一人难调百人味已成不易之论的市场氛围下,是什么让亿万不同族群、不同国别、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产生如此和谐的情感共鸣与情理共识?不难想见的是今年教育领域无论校长师生还是家长口里、学生作文里少不了《哪》剧中人的金句。为启发师生们观影思余,抛砖引玉,贻笑方家。
《哪吒2》影片剧照
一、相互赋能的“双魔”生成最熟悉的陌生化产生巨大审美张力
“魔幻”一个方面表现为影片题材选取于中国传统神魔故事素材,另一个方面是新科技加持的魔幻技术。这两个“魔幻”的相互赋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视觉奇观。风靡全球的票房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文化界、商业界、科技界普遍的关注。这种魔幻题材在传统电影技术下固然可以通过一些特技来表现,比如曾经多获好评在儿童剧场久映不衰的美术动画片《哪吒闹海》,但传统特技与今天高科技背景下的特技表现广度、深度、震撼度不及其万一,表现技术的“魔幻”本身成为赋能故事题材,增强审美表现力,产生高度吸睛率的重要生产力。形式就是内容,信息方式本身就是信息、就是内容、就是故事。是时候改变传统形式内容两分法的思维了。
二、神魔故事虚幻性与泛主题隐喻现实性超越观众文化限阈
所有的神魔故事都具有寓言的体制特征,即故事是虚拟的,甚至的荒诞的,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却是现实的、真实的,极易让观众对号入座,使处于不同生存境遇,遭逢不同生活困境的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情理上的共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故事最早出自哪里可能并不重要,通过deepseek检索,其所能查阅到的最早的出处是《封神演义》,这是明朝的作品,作者许仲琳。至于宋代的话本、元代的杂剧里是否也有同样故事的记载,仍需要深度学术查寻。与此同时,考虑到佛教中有哪吒作为护法神的形象,在信众中应该是深入人心,另外,《三教搜神大全》有关道教的记载也可能存在类似的记载。佛、道作为中国民间信众庞大的群体,对于哪吒故事妇孺皆知。寓言体裁的超文化性和中国本土观众对于故事熟悉的普遍性,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此其一。
其二,如果考虑到故事与主题单质多应(一对多)关系的复杂性,则同一个故事文本承载的意义向度除了本身的多维性特点产生多重主题的观效之外,加上不同素养和诉求的观众群体反应效应,单一故事的泛主题呈现满足吸纳了超乎某一特性影视的观众兴味,真正形成了雅俗共赏、老幼咸宜、妇孺皆欢的市场局面。就主题而言,可以明确梳理的,它是以哪吒成长为主线,便携了众多衍生主题的多声部交响。至于哪一个是真正的主题,编剧文本创制和电影团队制作肯定有自己的创作宗旨,但在不同观众的审美诉求那里,绝对会被颠覆与重建。这样创作的主次划分与接受的颠覆与重建共同完成了这样一部气势恢宏又细腻入微的作品。这里有对世界既存秩序的拆解与揭露,有匡扶正义的诉求;有对正统的解构与去魅;有中国式人伦亲情的唤起;爱的懵懂之一往无前与爱的误解冰释;造化造人与弄人;宿命与超越宿命的荒诞等等,与其说是多主题,不如说是无主题或无穷多主题,观众需要即主题、观众满足即主题。正是这种主题之有似无、主次之有亦无、引导之有也无的无中生有中,皆有所获、皆获所需、皆大欢喜。纵观剧中中所有人的命运,全剧的主题也不乏对那些似“人”非人,似“神”非神的侫奸的警示:黄雀捕蝉,螂螳在后,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至于普通人运行在对命运的苦苦追求以及被命运嘲弄本身就是命运的循环逻辑。正是在这样的生存哲学下,哪吒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才仿佛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音值。至于从教育者(包括父母)的角度,应该明白教育与反抗教育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孩子在成人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为师者应该何以待之、为人父母者又该何以待之 ,这正是我们眼下应该共商的课题,也是这轮课程改革的急务与要务。
总之,影片通过艺术表现提供了一面照彻宇宙世界、人类社会、芸芸众生的浮沉图。不同的观众都不难从中找到自己人生和生活的影子。结尾正义战胜邪恶,哪吒战胜一切妖魔鬼怪,玉宇澄清万里埃,皆大欢喜的虚幻,也极大地满足了离开影院的观众们喜欢“大团圆”的习惯。本来是想唤醒,却偏偏又催眠。
三、新科技赋能大制作极大扩展了故事场景情景的宏大与细腻
影片中至少展现了天宇天界、神宇神界、海底世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生活场域与情景,不同世界虽然有不同的生存规则,但借助于哪吒那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拼的性格以及他的师傅与各界的关系,观众得以自由穿行于不同生界,饱览不同生界的生态奇观与仪制仪仪仗仪容,且融宏大与细腻于一体。确实壮观!还有那种人神之变、神兽之变、众生与自然之变的浑圆,完全突破了传统蒙太奇的结构与视觉适应,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产生了空前的视觉冲击。这本身就是已经成为观影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影片内容的一部分。
四、故事新编文艺复兴之前贤赋能当下智慧思想远行脚下之路
连缀这一长串名词,其实是想长话短说,短说也把话说完。人类无论个体还是群体有一个不自觉或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习惯:“穷则返本”。“穷”不一定就是没路可走了,也许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论思想、道路、科学、技术还是所有其他领域,从1到10当然是创新,但真正的创新,或者说更为难得的创新是从0到1的过程。“返本开新”成为我们个人或集体可依赖的一条稳健的可靠路径之一。“本者,天生父母者”,所以,个人在疾痛惨挞时,没有不呼天抢地,喊爹叫娘的,西方唤“O!MY GOD!”那是另一种呼天喊娘。就人类集体而言,要冲决中世纪的牢笼,要回到古代去,文艺复兴,在文艺复兴的旗帜下,冲突神的禁锢。在中国唐代玄佛之风盛行,中华文化失秩的危情下,“古文运动”应运而生。在现代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鲁迅先生禀笔抒写《故事新编》,他要重新写“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高揭中华先民不屈不挠、改天换地的精神,批判形形色色的违逆时代要求和精神的虚无主义、形式主义、禁锢主义、神秘主义的表现。所以,我将观影的感想拟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新编新影”,以表达对文化创造的敬意。
五、协同制作的秘密与商业运作的成功是集体行为还是业界自觉
实事求是地讲,《哪》片是全球影视低迷背景下一抹令人眩目的亮色,它带给世界的震惊不能说绝后,但空前是无疑的。这样一部大制作,出自一个普通家庭且毫无影视背景的普通青年之手。它无疑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它的低成本撑起的大制作收获的大惊奇毫无疑问是一个悬念,但却再次验证教员的一个真理,真正的伟力在民间。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三无青年”(无背景、无资本、无资源)能够动员160个动画团队且不乏国内顶尖的特技团队免费加盟创制。这里面的秘密相信不久的将来即可解密。值得一说的,与《哪》剧同期燃爆世界的deepseek在科技动作上也讲了同样的故事。这里是否有一双看不见的手。
六、白玉微瑕《哪》剧的可商榷之处究竟是闹海抑或是闹天宫
如果说是闹海,从文本创制的互文性,以旧启新,也叫“迷因”,当然不失为一种解说,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商榷之处,如果不是基于这一种考虑,那就另当别论。考虑到绝大多数观众实际情况,前者的考量可能性不大。剧中哪吒确实深入到了海底龙宫,但不是去“闹”,而是去“拯救”,“闹”是他在不明了残害爹娘真凶时候的计划。因为在禅教的统治世界里,龙族也是饱受欺凌的一族,龙王也是被“缚着”的囚徒和惨遭背叛的受害者。如果这一点确实,那电影片名就有不周延的可商榷之处。《哪》剧剧创在旧故事的基础上续出的那一部分,本来是最具有批判意味的主题面向,在片名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留下了矮化或窄化主题的遗憾。还有哪吒摧毁整个禅教的洪荒之力源自哪些,自我赋能?这是一个第一推动力的问题。
《哪》剧的横空出世以强烈的接受反应效应,再次提醒老师们:教育教学创新之路并非绝难行之路,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提高我们教育效能,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必行之路、可行之路。目前可能还是窄途,其实莫道君行早,已经人迹板桥霜了。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